枫桥夜泊古筝曲枫桥夜泊赏析
乐曲介绍
乐曲作者是著名的作曲家王建民,由任洁首弹。曲谱上可以看出由钢琴和古筝共同演奏,但是并不同于一般的古筝协奏曲古筝主奏钢琴伴奏,而是“古筝与钢琴”:两者并没有明显的主次分别而是用各自的旋律共同构建乐曲空间。因此,在朗朗的钢琴专辑《黄河之子》,就将这首曲子收在其中,是个很经典的版本后面会介绍。
乐曲基本结构为三部曲式,前后各有一个比较长的引子和结尾,中间还有若干钢琴和古筝的插部。
意境上如题目一样,取自那首我们小学就会背的经典古诗《枫桥夜泊》,再写一次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国的古诗强调画意,注重意境的传达。这首曲子也一样,整个乐曲行进并不是沿着诗句一句一句弹出来而是直接以音乐描绘古诗中的画面,同时反映诗人心理状态。
表达感情
《枫桥夜泊》是一首很优美但却含着无限哀思的乐曲。但这种感觉与另一首著名的筝曲《临安遗恨》有所不同,临安遗恨的慢板主题同样优美、感人却哀而不伤,而乐曲的快板雄壮有力一下就能让人体验到岳飞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气魄。与此相对,《枫桥夜泊》传达给人的是一种哀伤,即使到了快板也是一种思维上的焦虑和爆发,写的是一个诗人被这景色这时节影响而发出的一连串感叹。
分段介绍
乐曲开始是一个很长的引子,把听众带入古诗描绘的画面。《枫桥夜泊》从旋律感觉以及表达感情来看应该属于小调,阴郁,焦虑。曲子从古筝四个单音开始(这段来源于昆曲),古筝开始的四个音就构成了一个不谐和的音程,接着钢琴跟上一个下行的全音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曲子低沉阴郁的氛围。接着在钢琴零碎的音符下古筝开始交替用低沉的实音(模仿钟声)和缥缈泛音弹奏一个相同的音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持续了几个小节后仍旧是这个音,古筝的转为轮抹速度由慢变快最后摇指停留在高音上与钢琴共同描绘“月落乌啼霜满天和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苍凉的黑夜、呼啸的江风都有很好的表现。
接下来经过一个钢琴四小节的过门,古筝携带慢板主题进入,这部分可以再细分为三部分。第一小部分在钢琴在伴奏下古筝奏出一个纾缓的呈示部主题,平静、忧郁。接着很快转入一个摇指构成的展开部,音量变强感情充沛,音乐中哀伤的气氛变得更加浓郁,优美扣人心弦却也感伤不已。接下来是一个由呈示部主题变化来的再现部,曲子再次变得纾缓相比呈示部更加孤寂一些,力度比开始也要强一些,并很快结束,进入一个连接性的散板,但是并不是很明白它 作用,在其后的诸多版本中很多人也选择直接砍掉,直接由慢板进入快板。
快板呈现的一个渐变过程,从一开始古筝主奏钢琴伴奏演变到古筝与钢琴对话,最后钢琴的旋律浮现上来古筝的旋律被淹没在钢琴之下。总体感觉,虽然进入快板但是乐曲中那种焦虑的感觉不减反增,更像是诗人情绪的一种释放吧。
接下来进入再现部,经过一个简短的钢琴引导后,古筝重复了慢板主题的展开部和再现部。速度上比开始更加慢,力量更强,带来的感觉是感情也更加充沛。反复聆听后可以感受到这两个慢板的一些不同之处。
最后是一个尾声,古筝再次用泛音弹回到那个不变的音高,钟声再次响起,乐曲在钢琴无限感伤的旋律下结束。
总的来说,我觉得曲子本身的基调自始至终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心情有抑扬的变化而已。
演奏特点
我GF的钢伴第一次拿到枫桥的钢琴谱说了一句:这谱子真奇怪!意思是里面有一些很稀有的和弦和不常用的音程,而古筝谱也是一样。而正是这些东西组成了枫桥夜泊独特的乐曲特点。
这首曲子对钢琴的要求不低,特别是快板部分古筝与钢琴之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默契,这也体现这首曲子是“古筝与钢琴”而非一般的“古筝协奏曲”。
古筝部分因为有钢琴的存在,因此与《彝族舞曲》、《春到湘江》这样的独奏曲不同,左手没有那么复杂的伴奏和和弦。因此单从技巧上来说并不难弹。但是它与《云裳诉》、《临安遗恨》一样,乐曲中饱含深情,乐曲大部分时间就是一条单独的旋律线,控制音色以及旋律的强弱变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整个曲子的滑音并不多,但是每个滑音都是曲子的精华,对这些滑音以及颤音的处理可以看出不同的演奏的对曲子理解的不同之处。
名家版本
我没法说出谁更好,只说说自己的听感。
任洁专辑《枫桥夜泊》,任洁是05年文华奖、金钟奖双料金奖得主,算得上是新生代古筝演奏家的代表了,而此曲也是由任洁首弹。这张专辑发布于2008年。这个版本跟网上能找到的《枫桥夜泊》的曲谱内容是完全相同的,没有删减,算是《枫桥夜泊》的完整版了,后面的两个版本都进行了删减和改编。任洁去曲子里的一些滑音和颤音处理的比较重,同时整个曲子的速度也偏慢,让整个曲子变得十分哀伤,甚至有点幽怨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听到那个滑音甚至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链接:
朗朗、吉炜合作版
刚才已经提过,该曲被收录在朗朗的钢琴专辑《黄河之子》中。朗朗和吉炜一位是顶尖的钢琴演奏家一位是顶尖的古筝演奏家,这个版本自然不会差了。朗朗对曲子中的钢琴部分处理比较平和,很有大家风范(对比一下任洁和苏畅的钢伴就明白了)。而于此相应吉炜也走了平和路线(尤其是滑音的处理非常轻描淡写),速度适中,强弱适中有种宠若不惊的感觉,这个与任洁的版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版本就将慢板与快板的连接段去掉了。
音频连接:
苏畅于2007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
苏畅是我跟GF都很喜欢的一位古筝演奏演奏家,这个版本是CCTV民族器乐大赛的参赛曲目,由于比赛对曲目限时5分钟因此做了比较大的删减,而且整个速度比较快。处理上介于上面两个人之间,我觉得是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度,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可惜音质不太好。
我觉得TA写得蛮不错的,这首曲子尤其是在深夜时静静去听,催人心肝。
我想补充的是,此曲转调。
转调其实不难,
G调的中音do不变,向低音区的所有音升高半度,向高音区所有音降低半度,个别音微调。
转调时只需移动高音区的那根弦即可。曲子最后谱面标记转调其实不用动琴弦,只是调不同,音同,同一根弦上泛音而已。
我弹这个曲子的感觉是,本身技术不难,把调搞清楚还是非常好辨认的。引子有一句需要多练,快板要多练(其中分指搞对顺序就好练了)。最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把握和意境的理解,尤其是慢板。
一种穿越千年的孤寂感,萧瑟的秋天,蒙着薄雾的江面,一叶蓑舟,一盏孤灯悬挂船头,泛着微弱的黄光,仿佛我们就是那诗人,愁肠百结,辗转难眠。时代的孤寂,旷古的孤寂,吞灭一切的孤寂。远处寒山寺是淡淡的黑影,唯有寥若的钟声提醒着人,这里是禅院,夜已深。 江面本就寒凉,掖紧身上单衣,不禁轻轻叹息。
那种唐风,和古典音乐特有的感觉,给我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感觉自己就是那时代的人。
这曲子弹出来,其实超越了音乐,带给人脑海的是一幅画,色声香触觉俱全。有通感,有联想。无怪乎Ta听过后曾诚挚地告诉我,不知道为何,会有那种十分孤独和鼻子发酸的感触。Ta的赏析我觉得写得也比较好了,真心赞扬一下Ta~~O(∩_∩)O~
唐诗多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吧,他乡他国的游子,在年龄渐长后才越发感到很多诗句里真正的意味,——也就像听这首曲子一样,其中的凉薄和惆怅只有在心里回荡,而无法找到言语表达吧。
也许这就是古诗魅力所在。
也许这就是这首音画作品的魅力所在。
下一个产品返回 >>